小花日常空暇的時候,我都會邀請她一起參加 “小伊甸”(梅子對於自家庭院的暱稱)的 "農活"。園子裡的一切對於小花來說都非常熟悉,因為從她還是嬰兒的時候,我們就在菜園裡渡過許多親子時光。

小伊甸的每一株草木、都是我一刨一鋤親手植入,菜圃、香草園、好幾株果樹都堅持無農藥,即使孩子順手採摘放入口中也無需擔心。女兒從很小就能從形狀氣味辨識許多蔬菜或是香草,而後對於許多蔬菜名稱、播種方式、各種蔬菜的母葉、葉片、種子之不同處,也能夠觀察整合出一二,無形中對於環境與土地產生非常親近和深厚的情感。

小伊甸收成的蔬菜,都是我和小花一起、親手從一粒粒種子開始種下的;看到親手種植蔬菜的成長過程,很有成就感、也很驚喜,也因為從播種開始的一系列觀察,小花對於許多蔬菜的品種、種植方式、收割時日、以及如何施肥、澆水多寡等,累積了許多的植物以及自然科的常識。

生活中的實踐也幫助了她在學校的表現,課本裡的不再只是『教材』,而是描繪真實生活畫面的生動文字,讀書從不是件枯燥的事,因為當課文的內容能夠與自己的生活相互對照時,一切都變得非常有意義、並且充滿成就感。

到市場買菜,小花能辨識許多蔬菜、知道什麼蔬菜裡富含何種營養成分,也知道什麼是當季時令的蔬菜。她非常注意自己的一日用餐之營養攝取,會主動要求我打蔬果汁、也懂得在垃圾食物上節制。想想我們母女倆聯手、還種過不少東西,這也是為什麼小花不挑食、對於各種蔬菜料理都很喜歡。

例如當天剪下一株株生菜的時候,她會直嚷著好香好香(新鮮生菜採收時會有一個甜甜的菜香),然後就說等不及晚上要吃沙拉了啊;看到圓滾滾的蕪菁、紫色蘿蔔,短胖的胡蘿蔔又會開起菜單,要吃Vegetable Stew(鄉村燉菜)……

孩子很自然地把土壤裡的蔬菜跟桌上的飲食做連結、我很喜見。

有一次晚餐吃自家蘿蔔燉的排骨湯。

老張:這我們家的蘿蔔?好吃耶!

小花:(一臉得意相)是我拔的!!

(媽媽一旁心想: 切~ 蘿蔔好吃、誰拔的都一樣吧……)

自己動手的生活樂趣,所得到的成就感是千金不換的。

我相信『吃』是生活教育很重要的一環,現在我們教導孩子的一切正確的飲食觀念,會是他們一輩子健康的基礎,而教導孩子認識食材、體會食物背後的辛勞,學習謙卑、懂得珍惜、時刻感恩,更會讓他們一生受益蒙福~

"剝豆留種籽"的工作是每年我交代給小花的暑期作業之一。

每季單單四季豆我們就種三個品種,剝出的豆子形狀各有不同;來年、小花只要從種籽的外觀,就能叫出它們的品種(我有時還會忘記搞混)。從播種到存留種籽的動作,孩子參與了植物一生的循環過程,由種籽而生、又回歸為種籽結束,如此生生不息。

我有許多與孩子最親密的moments,都是在小伊甸一起農作時發生。

有次芫荽籽(香菜籽)都成熟得差不多,想收一點做香料。

採收芫荽籽這件事頗為費時,於是整理完菜園例行,母女倆蹲在一圃枯乾的香菜前,邊用手採收植株頂端顆顆粒粒的芫荽籽、一邊閒聊,聽小花扯些學校裡女孩兒們之間的瑣碎,像兩個邊摘菜梗邊八卦的大嬸。

口沫橫飛地聊到中途停頓處、小花豪氣地把手搭在我的肩上(大嬸無誤),感嘆:哎,妳真是我的BFF啊! 

(BFF = Best Friend Forever、『永遠的最好朋友』之意,美國這年齡的小孩對於喜愛之人最崇高的尊稱)

媽媽當下只想激動的起身揮手致意、表達對此殊榮的受寵若驚(原本是多不受歡迎?)

能榮譽當選女兒的 BFF,這滋味、還真是不錯。

然後當下將閒摘芫荽籽也列入增進親子感情的活動之一(大笑)

每年伴隨著四季豆和各種葉菜的盛產,小伊甸秋收的玉米也進入產季。

玉米種植的過程小花自然全程參與,從翻土施肥,到每日澆水,絲毫不敢懈怠。

觀察玉米開花、吐穗、一日比一日飽滿的過程,最後抱著自己辛勤勞動所得的果實,頗為得意,吃在嘴裡、是買不到的香甜。

入秋的豐收時節,一定要請出稻草人先生,雖然驅趕鳥兒毫無作用、倒是增添許多秋天的味道。


小花給它取名為  Mr. Martin Scarecrow(馬汀草人先生)。

給物件命名,對於兒童來說是具有重大意義事情,是一種情緒的連結、接納與認同的表現;草人先生有了名字,它就是小伊甸的一員。孩子這般對於一切都充滿著愛的舉動,很讓人動容,看著隨風搖晃的草人先生,我也沉浸在暖洋洋的幸福中。

人生一世、草木一秋,庭院小事、仔細品嚐後卻是生命奧秘的縮影。

我希望讓孩子看到萬物皆有情、洞明皆學問的智慧。

我深信教育要在生活中落實。

這個物質豐富但感情冷漠的世代,我認為建立孩子們對於周遭事物環境的關心與責任感,是更長遠的投資,遠比考試成績來得重要。

凡事用心對之,教育、俯拾即是。

arrow
arrow

    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