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今天想來聊一聊我家的滷肉。

雖然是三不五時就端上的料理,但卻也從未特別記錄過。要說這滷的滋味家家都有、無分伯仲,就是各門各戶那最溫暖熟悉的飄香,正因為過於家常,實不敢在各位前輩高手面前班門弄斧。

然而由於之前在臉書專頁裡那鍋被詢問多次的 滷肉/滷蛋,就決定厚著臉皮分享自家的味道。

老實說,住在國外太久,所有帶著滷香、蔥薑、紅蔥、五香等風味的料理,都被腦子自動詮釋為『古早味』,因此『梅家滷肉』絕對不敢妄稱“正宗、在港”,比起各達人食譜甚至是有些偷懶的做法,但卻是我家長此以往喜愛的好滋味,就這樣原汁原味的端上,先謝過大家的不嫌棄。

肉材,是在美國的我們比較難克服的。

尤其是像我這樣、自成家自立後就沒住在華人區,美國超商能買到的豬肉部位普遍偏瘦,滷肉常用的三層肉、胛心肉,需要到華人超市補貨的時候才能購得。

然、若久久沒機會補貨,最接近的肉材、則是到西裔超市買帶著油層的豬肉塊(屠宰切割後的邊角料,無皮,一般用來燉肉),再買一片清得乾乾淨淨的淨肉皮,混合使用;這樣倒是有好處,少了皮下的那層肥油,滷起來膠而不膩。

更偷懶的時候,乾脆用豬絞肉,肥瘦勻稱、滷起來需時不多,可以迅速完成、速簡上菜,我甚喜愛。

不過如果能夠買到適合的三層肉、胛心肉,我一定不會錯過,購回後以手工細切、仍然是我滷肉的上上選。肉皮跟豬肉都需先行燙洗除毛,切丁,然後入鍋內炒過再放入其它食材。我相信這些細節都是滷肉好吃的關鍵。

做滷,我沒有所謂的食譜、卻有一套常用的公式:醬油1、水2、烏醋0.5、糖0.25、酒0.25,液體只需剛好蓋過肉材;如此,無論肉材多寡,都能順手調整。

我懶,不喜歡炒糖色,但加了烏醋會讓滷汁色澤渾厚、甜味有層次;糖有時隨心情替換二砂、紅糖、甚至混用之前介紹的蘋果梨子醬;酒一般都入米酒,有時候也會用清酒、味醂替換。

辛香料,除了一定要有蔥薑外,蒜頭、紅蔥等都隨意。

我有癖、不愛在滷肉裡加五香,卻寧願使用滷包(然後私心地把不放滷包的版本相等於肉燥)。

我深信家家都有習慣的滷香,這是種改變了就會使一道熟悉菜色變得彆扭的氣味慣性,無論是到熟識的中藥材行配製、或市售的滷包、亦或家傳的配方,都值得堅守。

其實我覺得好的市售滷包、在藥材搭配比例上,甚至比手配的要穩定,因此,滷包只要選用自家常用、信賴的味道就好。

然而,若手邊剛好沒有市售滷包,我也會隨手取用家裡常備的香料自配。

我的配方大致是:月桂葉2片、花椒8~10粒 、胡椒8~10粒、八角小1個 、多香果2顆、桂皮1小節、白荳蔻2粒。

如此為一份,大約可以滷製1公斤左右的肉材;當然,我的配方只是參考,請務必依照喜愛的口味增減香料。

鍋內食材煮開後轉為小火慢燉,滷至肉酥皮軟、滷汁膠粘即可。

肉材份量少的時候、可在中途或滷成後把滷包撈出、調整藥香濃度,肉多的時候則可以留在鍋裡多浸泡一下入味。

不過既然費了周折,一般我都會多滷一點,因為在梅子家,一鍋滷肉都有三部曲,首先撈肉配飯、第二日可滷製別的食材、而後還可以再入絞肉將滷汁用盡至一滴不剩,以下接續介紹。

滷得一鍋金黃油亮的滷肉,澆於瑩潔米飯之上、痛快扒一碗滷肉飯,這自然是必要的,要不然燙一盤自家菜園鮮採的葉菜、淋上滷肉滷汁也是一種享受。

然而,我更喜愛的是接續滷製的周邊種種。

肉盡後的滷汁,可以分出來另起一鍋滷酸筍、也可以續滷排骨(排骨先醃、沾地瓜粉煎炸後再滷),當然還可以滷蛋(我們家滷蛋習慣在蛋白上縱切幾刀,稍微煮滷後浸泡,連蛋黃也粉嫩入味)。

雖然到最後殘汁之時、“滷味”已經變淡許多,但還可以入絞肉,添水加調味、下油蔥(也可以放香菇)增香,製成快速的肉燥、將湯汁飽飽吸附,用來拌麵拌飯。

如此,把一鍋滷給用盡,絕不辜負這慢火細燉出來的家常美味。

arrow
arrow

    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