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免揉麵包做了有一段時日,也有些心得了。

既然又寫免揉工匠,就順便來聊一聊最近修業的心得收穫。

 

工匠款的免揉麵包,梅子還是喜歡高含水量的配方。

許多人因為工匠麵團含水量高比較難操作,再做的時候就漸漸地減低水量比例……

曾經,我也是其中之一。

 

當然,水量降低後、麵團變得比較好操作,但梅子的經驗是含水量低的工匠成品組織就會變得『粗糙』:這並不是說它就不鬆軟,但是這種鬆軟缺乏工匠的那種迷人的彈性與嚼勁,口感不細膩、氣孔不均勻、皮層的酥脆是那種硬是烤乾的酥脆,而非表層糊化而產生的那種帶有彈性的脆殼~

 

梅子的心得是:克服高含水量麵團的方式是冷藏,而不是降低水份!

揉或不揉,高水份麵團是工匠麵包的關鍵;不論是法式長棍或是義式拖鞋做基底的工匠技巧,都需要克服高含水量這關。

降低了水份的工匠,缺乏了工匠應具有的獨特風格。

 

 

重溫第一顆免揉工匠麵包的筆記,當時因為第一次操作急躁,將『10好幾小時以上』的發酵過程縮短至4小時,麵團極為粘手,需要極多的手粉才能成型。

後來免揉做多了,體會到冷藏麵團技巧的意義,同樣水份的麵團,梅子最多只需用到2大匙手粉整形。

 

 

冷藏能夠讓麵團筋膜組織(即小麥內的蛋白質)變得堅固,而相對的麵團就比較不粘手。

到目前為止,梅子試驗過最滿意的冷藏時間為48小時。

我曾經試驗過同一個麵團分別在冷藏24小時、36小時、跟48小時的時候取出使用,其中以24小時的整形所需手粉最多,而反之48小時的則最好操作。

 

而超過48小時後的麵團逐漸進入無氧發酵階段,釋出大量的酒精,並不是不能使用,而是每多放置幾小時、過度發酵的機率也就越大…… 梅子自忖拿捏發酵時間不是那麼精準,在有信心的冷藏發酵時間內使用比較安心。

 

是的,沒有錯,我們還是在討論『免揉麵包』!

誰說免揉麵包就不能做出細膩的成品?雖然跳過『揉搓』的步驟,但是酵母以及其工作方式還是一樣的。

唯一不同的就是耐心能生出精品,所以請原諒梅子囉哩叭嗦地鑽牛角尖,我真的覺得即使是免揉的麵包,好吃還是很重要的呀~ ^ ^

 

 

 

這個『雜穀蜂蜜核桃麵包』的材料為:

 

高筋麵粉,2杯
斯佩爾特麵粉,1杯
小麥蛋白粉,1/8杯
鹽,1茶匙
亞麻籽,1大匙
山粉圓,又稱奇異籽,Chia,1大匙
核桃仁,1/4杯

 

蜂蜜,3大匙
**溫水,12~14盎司
乾酵母,2茶匙 

 

**根據網友試做分享,梅子覺得要在這裡將有關水份的筆記寫得更清楚一些:比起之前的食譜,我製作這個麵包時、水份還是堅持控制在14盎司,沒有降低,但這只是梅子個人對於高水份比例的堅持;然而若是覺得水份太高、麵團濕黏操作不便,將溫水份量減少1~2盎司,都算合理。

 

這個配方雖為蜂蜜麵包,但是著重於香味而非甜味,所以蜂蜜的份量也就只有一絲絲的甜,比較偏向傳統工匠鹹中帶有微微甜香的口味。

喜歡吃甜味麵包的,可以依照個人口味可以將鹽減至1/2茶匙,並將蜂蜜增加至6茶匙;因為液體食材增加,相對的水份可以稍減1盎司左右。

 

麵團做法就如之前貼過的所有免揉麵包,所以這裡就只很快地簡單介紹一下。

乾料以及濕料分別在塑膠袋內以及杯中混合均勻後(如上圖示),再將濕料倒入袋內,與乾料隔著袋子揉合成濕黏麵團(如下圖示)。

 

 

 

 

是的,梅子現在免揉麵包幾乎都放在塑膠袋裡操作。

 

一來,梅子討厭清洗工具,這樣的製作方式比較方便。

二來是袋子在冷藏的時候比較不佔冰箱位置。梅子冰箱常有好幾個不同口味的麵團排隊等著烘培,要是全在鍋裡桶裡,小冰箱可要擠爆了~

 

最重要的是,傳統工匠講求在初期發酵的過程中替麵團『翻身』,以求細緻的組織彈性、以及氣孔分佈排列均勻。

梅子發現利用塑膠袋製作免揉、可以簡單地如法炮製傳統工匠的『翻身』技巧。

所謂『麵團翻身』,就是輕柔地、在不破壞太多酵母已經製作出來的氣孔的狀態下,放出一些氣體、並重新輸入些氧氣進入麵團,可以讓酵母更有活力,並且重新排列組織內的氣孔。

傳統的工匠麵團『翻身』通常在發酵盆內完成;因為是免揉簡易麵包,這個『翻身』方式雖然有些另類,但是理論上應該是相同的。

 

 

 

發酵與翻面的步驟:

 

將袋中的氣體擠出,將混合好的麵團靜置於室溫發酵(如上圖示)。

 

如下圖示,在發酵了1小時以後,可以看見原本扁平的塑膠袋已經充滿空氣了,麵團也呈現蜂巢狀。

將袋口整個拉開:這時應見麵團粘黏於袋內側壁。

拉著袋口將袋子直立起來,稍微抖動、讓側壁上的麵團剝離沉入塑膠袋底部。

再次擠出氣體,並將塑膠袋封口,如此完成一次『翻身』的動作。

 

然後30分鐘後再重複一次『翻身』動作;再等30分鐘後、再做一次。

 

這階段從開始發酵到麵團入冰箱,總共需要2小時左右,一共『翻身』3次。

最後一次『翻身』動作完成,後將麵團塞入冰箱冷藏48小時。

冷藏了48小時後的麵團,取出即可倒在撒有手粉的桌面上整形。工匠整形很粗曠,基本上我就是將麵團均分兩份後,滾圓並收緊底部而已。

 

再囉嗦一次,雖是含水量高,冷藏48小時後的麵團所需手粉真的不多;梅子在這裡只需2大匙手粉。

 

**這裡再稍微將麵團剛倒出的狀態描述一下:麵團剛從袋內翻轉出來時,表面會有一層水氣(推測是酵母發酵的副產物),這就是大家感覺『粘手』的部分,但是麵團本身的彈性應該蠻堅固的,不會倒出後就坍塌、還能維持挺立的模樣。如果現在立刻以手接觸麵團整形,自然會有粘手的情況產生。

 

我的做法是將桌面非常均勻地撒上一層薄薄的麵粉、兩手上也撒上麵粉,將麵團倒出後、立刻再在麵團表面撒麵粉、並用手(手上也有麵粉)輕輕地將麵團上下左右四周拍上一層薄粉(就像化妝那樣),確定沒有黏手的部分仍然露出;將麵團用切麵板鏟起、迅速翻轉過來,再次確認現在朝上的一面都均勻粘上麵粉。看似使用很多麵粉,但卻都是均勻的、薄薄的一層;整形過程中,只要一感覺粘手不滑順時,就立刻薄撒手粉。如果不斷保持麵團表面、以及雙手乾燥,麵團就不容易粘手,也能保持高水份;反之,一旦開始粘手,麵團就會變得很難伺候,發生這樣的狀況時、我會將雙手徹底洗淨、擦乾,再上手粉後繼續操作。

 

工匠麵包的整形應該是輕巧簡潔的,整形的動作需要熟練、迅速完成,才不至於撒好粉的麵團水份又滲出、導致粘手。這部分是需要一點點練習跟經驗的。

 

 

整形完成的麵團必須直接放在烘培紙上做最後發酵。發酵完成後麵團需要連同烘培紙一起移到非常燙的鑄鐵鍋內,這個動作沒有烘培紙幫助是很難完成的。

 

因為麵團濕黏,所以無法覆蓋保鮮膜而不粘黏表面,梅子用了兩個鍋子倒扣、蓋住麵團發酵。最後一次發酵控制在1~2個小時之內都算正常。

 

 

發酵完成前的20分鐘左右開始預熱烤箱以及鑄鐵鍋(連鍋帶蓋)至華氏400度。

做了那麼多免揉麵包,技巧上面修改了許多,但是鑄鐵鍋這招梅子仍然佩服不已。

 

若是沒有看過梅子之前分享的文章,在這裡再稍微解釋一下:這個技巧的用意是利用鑄鐵鍋等厚重烤箱適用的容器,模擬製造工匠麵包所需要的、麵團糊化的蒸汽環境,以克服家庭烤箱溫度以及蒸汽設備等不足之處。技巧的出處在這篇文章中(點入連結)。

 

 

在發酵完成的麵團頂端撒上手粉(這裡撒的是斯佩爾特麵粉,所以烘培完成後顏色呈深褐色),並在頂部用刀片刻畫幾條開口,以求爆裂均勻。

 

原本還很三八地在頂端刻上自己跟老張名字的頭文字……哈哈哈哈哈~

結果烘培完爆裂得面目全非,看不出個所以然來啦!

 

 

鑄鐵鍋預熱完成,小心地取出烤箱(非常燙!!!),將鍋蓋移到一旁,迅速地提起烘培紙,輕巧地將麵團小心墜入鍋內,注意不要擠壓到發酵好的麵團;蓋上鍋蓋後,送回烤箱烘培25分鐘(烤箱溫度仍為華氏400度)。

 

 

25分鐘後取出鍋蓋。現在麵團頂部的糊化作用已經形成,並且外殼已經有褐黃色澤。迅速地將鍋子送回烤箱內,繼續烘培20分鐘左右,直到內部溫度達到華氏205~210度之間(或是用手輕拍底部有空心聲)……

 

再次誠心地建議喜愛麵包烘培的朋友投資一支『速讀電子溫度計』,真的非常有需要!

 

 

烘培完成的麵包需立即從鑄鐵鍋內取出(又要靠烘培紙的幫助了),轉移至網架上完全冷卻至室溫後,才可切片。

 

成品的氣孔雖然不是特別的大,但是十分均勻;重要的是組織彈性非常的好,頂部爆裂非常漂亮(雖然把我的頭文字都爆沒了 =_=……),口感細緻,以手指輕壓還能夠回彈;摻用斯佩爾特麵粉提升了麵香,是很不錯的一款免揉工匠麵包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