歐式麵包,梅子覺得屬義大利式的麵包最平易近人。

這大概跟意大利人的民族性有關,熱情豪放、不拘小節;這樣的性格完全反映在義大利的餐點上。

 

想那義大利主婦烘培每日麵包,一定不會像法國麵包師傅一樣,把所有食材精準測量,所有細節都詳細考慮,溫度濕度日期星座、大概全都會研究一遍;

反之,則是一手揣面盆、一手木勺子,一邊揉著麵、嘴巴還罵著小屁孩,鍋子裡燉著紅醬、爐火熱紅了雙頰,搞不好還飲上一杯紅酒解渴…… 

 

這樣的情景,梅子覺得親切,所以傾心義式麵包~ 

 

我一直覺得飲食跟文化、歷史、農產有密不可分的關係;欣賞一個料理,也要能夠看到背後的故事…… 用心品嚐,滋味不同

 

許多義式麵包食譜,有過日子的獨到之處。

簡單,但是精妙;精妙處不在於華麗的食材或是繁冗的步驟,而是在於天天做的熟練、在於那種跟麵粉合而為一的烘培技巧

 

就說這佛卡夏,便是披薩麵團的衍生,手邊食材都可加入變化;

操作起來不複雜、不拘泥、不做作,意在生活、在餵飽一家人,在過日子……

  

 

麵團材料:

 

高筋麵粉2杯 
斯佩爾特麵粉(Spelt Flour)1杯 

小麥蛋白(Vital Wheat Gluten)1/8 杯
鹽1茶匙
糖1大匙 

溫水10盎司 

酵母1大匙 

 

調味材料:

 

橄欖1/2杯 

新鮮迷迭香草適量
粗海鹽 適量
現磨黑胡椒 適量
橄欖油4大匙左右

 

佛卡夏是可以使用純麵粉製作的,但是梅子家多食五穀雜糧,為了添加膳食纖維、減低醣份,吃起來更加沒有負擔,所以做麵包的時候都會摻入斯佩爾特小麥麵粉、或是其他的全穀粉、全麥粉類。

 

麵團的製作非常簡單:

 

乾料放入攪拌盆內、酵母跟溫水混合溶化後,也倒入攪拌盆內,攪拌揉搓至麵團產生筋度。雜糧麵包是無法攪拌到撐出透明薄膜的程度的,所以只要麵團光滑、表面有張力即可。

 

這個麵團的水量比例比較低,所以很快就會出筋,操作起來非常容易。

既然談到麵團濕度,就順便來聊一下:既然濕度低的麵團操作容易,那又何必自尋煩惱地使用水份較高的配方呢?

 

原因是水份低的麵團,成品組織老化比較快

佛卡夏是過日子的佐餐麵包,意在當天做、當天吃,所以使用低水份配方無妨。

但這並不代表應該完全放棄製作高水份麵團,畢竟許多高級麵包有的特色、像是氣孔、風味、頂部爆裂、細膩的組織彈性等,都要靠高水份麵團來完成…… 題外話,言歸正傳~

麵包製作的過程以前的文章反複敘述很多次了,這裡就簡單介紹。

 

將揉好的麵團放入內部抹油的塑膠袋內(盆內亦可),將塑膠袋內空氣擠出、封口,讓麵團在室溫內做初次發酵。發酵好的麵團以手指戳人不反彈,但是也不會扁塌。將麵團排氣後攤平、捲入橄欖…… 因為橄欖有濕度,捲入的時候需要輕柔、迅速,不要過分揉搓,不然橄欖會剝離……當然將橄欖直接放置麵包頂部也是一種做法,但是梅子喜歡橄欖從麵團『皮膚內』略略探頭的模樣,所以採捲入的做法。

 

麵團的大小視模具而定。梅子用了兩種不同大小形狀的蛋糕模做模具,所以粗略地將麵團分別切割成1/3和2/3大小(方的模具稍微大一點);模具底部需要抹橄欖油、並鋪烘培紙;麵團分別加蓋保鮮膜,靜置鬆弛15分鐘左右(如上連圖)

 

 

將鬆弛好的麵團用手推擠成模具的大小,不需要太在意平整、只要厚度一樣就好。

推整好的麵團再次加蓋保鮮膜,發酵1個小時左右。

 

 

發酵完成的麵團很明顯呈現蓬鬆狀,而且現在壓入麵團洞孔也不會彈起了。

在麵團上倒2大匙左右的橄欖油,並且用手指戳出許多洞孔(不要戳穿)。

 

這個步驟為佛卡夏製造出招牌造型,並且橄欖油在烘培的過程中使麵團產生出有點像炸過般香酥的金黃,所以不可以省略、也不可以使用太少的橄欖油,不然成品就不是佛卡夏了。

 

 

最後在頂部放迷迭香草、撒黑胡椒跟海鹽(梅子是海鹽控,蒐集很多不同的海鹽,此為深紅海鹽)。烤箱預熱至華氏375度,烘培時間20分鐘(中途旋轉烤盤以求受熱均勻),麵包內部用溫度計測溫達到華氏207度。

 

再次叮嚀一下:最佳烘培時間跟溫度會因各家烤箱功能而不同,所以自己斟酌調整食譜是很重要的哦!

 

出爐後轉至網架上降溫,室溫切割適當大小食用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