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那日回梅子媽家做女兒賊,從書櫃裡偷翻了幾本書出來看;

其中一本介紹麵點的書,裡面提到除了赫赫有名的刀削麵以外,山西還有一道非常有名的麵點,叫做『剪刀麵』。

 

初次讀到剪刀麵的大名,梅子"噗哧"一聲笑了出來、心想:這不是在開玩笑吧~

但是仔細思考,剪刀麵的做法其實非常合理:利用剪刀代替削麵刀,製作出類似刀削麵般厚薄不一、而口感有層次的麵條,比起刀削麵、剪刀麵的技巧簡單,更適合在家裡製作。

 

梅子因此大感興趣,又上網查了些文章。

原來這剪刀麵源自山西太原,相傳為李世民尚未當皇帝時、其夫人長孫氏某日情急之下發明的麵點;因製麵工具用剪刀而名,又因剪出的麵條呈魚形、猶如吳淞江水中的銀魚,亦叫『剪魚子』,不僅民間喜食,還成為歷代御麵。

 

剪刀麵的吃法很多,可乾可濕、淋麵醬入湯水都適合。

正好這兩天購得一副『牛臉頰肉』,多膠質富層次,燉煮後、以肉湯配著剪刀麵一起吃。

這次製麵、梅子利用了之前從習作 "冷藏麵團" 體會到的小技巧,讓手工麵條的製作變得簡單,不需要壓麵機、也不需要揉麵團揉到爆青筋,只要一個揣麵盆跟叉子(或是筷子)、以稍微推擠拉整的動作,就可以製作出滑溜、勁道、有嚼頭的麵條。

 

 

燉肉的筆記以前分享蠻多篇了,像是『紅燒麻辣 {半牛半肚筋} 牛肉麵 ,超簡易、懶人『作弊版』』、『鮮甜滿足的家常料理,香濃番茄牛肉(麵)』、還有 『憶當年的那一碗~ 『準媳婦』紅燒牛肉麵』,都蠻適合搭配剪刀麵的;另外這篇『梅子家今天吃『燉肉』嚕!』文章有介紹幾種不同的中西燉肉、以及燉肉的基礎料理方式,有興趣的朋友請自行點入參考,而以下就介紹剪刀麵的製作。

 

 

麵團材料:(麵粉1杯約為150g,清水1盎司約為26.9 c.c.)

 

中筋麵粉,2杯

清水,4~6盎司

** 可依喜好添加少量海鹽

 

將麵粉放在揣麵盆內,清水慢慢加入、一邊用叉子攪拌,讓麵粉吸水呈棉絮狀;水不要一次加入,先加入4盎司的水份,利用盆壁跟手將麵團壓合在一起,如果太乾燥沒辦法成團、再滴入一些清水,直到麵團可以結合為止。將麵團稍微揉搓、只要不沾盆、不粘手、呈稍微濕潤的感覺即可,不需要光滑、也不需要多揉搓,表面凹凸不平也沒有關係。

 

技巧在這邊:

 

將成團的麵團用保鮮膜緊緊包起,放入冰箱冷藏一小時。

冷藏完成後,取出麵團,應該會發現麵團變得比較濕軟;這時用手將麵團稍微拉整一下、會發現麵團的延展性已經產生,揉成圓球狀表面變得很光滑了。

將麵團再次包入保鮮膜內,放入冰箱冷藏一小時。

 

拉整方式:

 

 

 

雙手抓住麵團的周圍,輕輕地朝底部拗折、轉一邊再拗折,兩三次以後就可以看到麵團表面開始變光滑…… 這個動作每次不需要做太多次,感覺到麵團有點變緊繃、拉不動的時候就停止,然後在底部收口即可;放回冰箱繼續冷藏,1個小時後再取出重複拉整的動作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第二次將麵團取出,麵團的延展性更好了,拉扯麵團,基本表面已經非常光滑了。

再次將麵團輕輕拉扯、再收成圓球狀,放回冰箱醒30分鐘,就可以使用。

 

 **這個麵團出了製作剪刀麵以外,還可以用來製作其它的家庭麵條,像是刀切麵、家庭拉麵等,以後有機會再來介紹。

 

這樣做出來的麵條、口感彈性都已經非常好了,但是如果要更加強口感,可以增加冷藏跟延展的次數,如果能讓麵團冷藏過夜、第二天使用,口感會變得更加!

 

 

30分鐘後從冰箱取出麵團,用手把圓球狀的麵團推擠成頭頂尖尖的錐狀。

拿出乾淨鋒利的廚房用剪刀,由底邊朝上頭尖端、縱向地剪出長條狀麵條;轉動錐體,沿著上一道剪過的位置、剪出下一條,然後重複這樣一圈一圈地剪下去、直到麵團用完。

如果操作正確,錐狀麵團應該漸漸變小、但是形狀保持不變。

 

 

 

 

麵團的粗細長短可以自己控制:

錐狀麵團高瘦、麵條就比較長,反之則短;剪的時候下刀深、麵條就粗、反之則細,可以依照自家喜好調整。

 

剪出來的麵條要撒粉防沾,以免黏在一起。

煮沸一大鍋水、水中放鹽,放入麵條煮至浮起後,再繼續煮到中心熟透、即可撈出,配湯淋醬皆宜。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梅子 的頭像
    梅子

    【梅子家】,過日子的幸福滋味

    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